中国人民最持久的锻炼,不是抗日,不是抗美帝国主义,而是做广播体操。
为革命增强体质。 在时代的召唤下,广播体操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体育比赛可以没有,但广播体操却不可缺少。 每天的课间休息是大多数学生最期待的幸福时刻。
伴随着世界上最有节奏的中文说唱,各个班级集体齐心协力地跳舞,每个班主任都在暗自比拼。 而你,却盯着最叛逆的野马,浑水摸鱼,心里暗笑。
没有什么比广播体操更能唤醒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了。 如今,广播体操已经成为复古IP,频繁出现在青春电影、快闪族中。
中国学生在白金汉宫前表演广播体操
外国人被中国学生的举动吓了一跳。 他们认为这就是中国功夫,一种神秘的东方力量。 伸展运动和踢腿运动都是社会主义的街头规范。
广播体操也为中国的广场舞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广场舞的主力是做广播体操长大的。
我们老年人的广场舞功底到底有多扎实呢? 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战斗。
它的变体手语练习拯救了许多没有特殊技能但急需表演的大学生和年轻企业员工。
杨超越的舞蹈被批评像幼儿园广播练习
广播体操对中国人民的深远影响超出了童年记忆。
让所有中国人动起来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要目标
1950年,国家体育总局看望苏联筹委会书记杨烈,震惊地看到苏联人民每天都热情、充满活力地做着体操。 中国人民还应该从事有利于国家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活动。
这就是苏联推行的“劳动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动卫生制度)。 根据劳动卫生系统的要求,全国人民必须锻炼身体并定期接受合规性测试,而广播体操就是全民锻炼的手段之一。
“劳卫制”体操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器械、服装或器材,不同年龄、性别的人都可以得到锻炼。 这对于积贫积弱、垃圾遍地的中国来说,极其划算。
不需要投入任何资金、设备,只要发动群众参与即可。 这就是我们最擅长的!
想到这里,杨烈回国后热情地找到了学过日本“辣椒钻”的同事刘一真。 很快,刘一珍在辣椒功的基础上稍加改动,编成了《第一套广播体操》。
刘以真可以说是上世纪中国舞蹈第一意见领袖。
晚年还主编了《中老年人迪斯科》
第一套广播体操当时有多受欢迎?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飘扬,人山人海。
1953年,北京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在做广播体操
1958年,山西太原,一名女子参加运动会上第三届广播体操表演。
1959年,人们在广场上进行第三组广播体操
每天早上10点,中国各地人们都在做广播体操,比现在的广场舞壮观得多。
即使是最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对广播体操着迷。 1956年,山西几位女子组建了“海鸥”体操队。 有人打了她们一巴掌,嘲笑她们:“少妇大姑娘,跳来跳去,不体面。”
然而没过几年,快板又改成了:“这些女人不简单,她们锻炼身体,从事生产,凡事都以身作则,谁看了不喜欢呢?”
比红高粱模特队还受欢迎。
不到五分钟的体操转播彻底点燃了人们的运动热情。 在体育设施匮乏的中国,确实起到了改善精神面貌的作用。
然而,广播体操在中国已经流行了60多年。 在人们物质水平日益丰富的中国,为什么它仍然存在并成为很多90后的童年记忆?
那么就不得不提广播体操的附加值——爱国主义教育。
广播体操热潮的基调是爱国主义
与“为革命保护视力”一样,广播体操的口号大多与保家卫国有关。 比如第三组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第五组广播体操《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文革期间,广播体操的创新产品“语录练习”也颇具爱国色彩。 结合了伟大领袖的语录。 说出引言并执行操作。 对于普通人来说,炼功就像演一出红色舞台剧。
无论怎么看,现在的中小学生都已经与老式、不合时宜的广播体操格格不入了。 绝大多数“单位”早已放弃了这种笨拙、枯燥的职场培训形式。
战败后,日本的辣椒演习被视为“军国主义”的象征而被禁止。 如今,大多数白领都是自愿这样做的。
在我国,时至今日,广播体操已经到了第九盘,但它的土壤依然新鲜。
广播体操代代相传了中国独特的集体文化,革命战争结束后,散布到各行各业。 然而,“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的观念仍然是公共生活中的普遍准则。
同学们在雨中做操,领导撑着伞观看。有时候我们不是广播体操的主角
“统一”是集体主义美学的最高形式。 越是有序、人数越多,越代表着一股坚韧的力量,足以震慑对手,不战而屈人之兵。
广播体操就是这种军事化克制的综合形式。 它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原汁原味还原军事文化的大型演艺之一。 因此,它与阅兵、军事训练演习一样受欢迎。
朝鲜广播“王者”——《阿里郎》
集体广播演习依托大单位、工厂、学校、庭院,并与计划经济相伴。 这种追求整齐统一的形式,忽视了个人自由,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回顾广播体操的历史,计划经济成分越大,广播体操越受欢迎,但市场化时代到来后,广播体操就走向了衰落。
然而,各种“强调集体重要性”的活动仍然屡见不鲜。
尽管我国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发展良好,但许多企业的管理风格仍然强调“准军事化”、“为XX的健康奋斗五十年”,不顾个人奉献精神,缺乏个人创造力。 “大锅饭”同时存在。
喊口号+店前做操,“狼企”的两大法宝
对于这种“狼性企业”来说,无论是广播体操还是喊口号,其实都是成本最低的辅助管理手段。
从根本上讲,广播体操如何进行或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广播练习可能会被更丰富的形式所取代。
小学实行“篮球练习”,把这样高难度的动作做得整齐划一。 这样的练习肯定占用了学生们很多的时间。
这两年,不少学校开始推行“戏曲广播体操”,孩子们的表情都很不情愿
但唯一不变的,是让个体“融入集体”的美好愿景。 无论你如何跳舞,无论你从哪种花中跳出来,你都会通过重复刻板的行为来学习如何服从。
广播体操真的有用吗?
纯粹从健身的角度来说,我们做广播练习这么多年了。 真的有用吗?
首先,它是有用的,当然是有用的。
广播体操舒缓的动作适合运动后的肌肉伸展和久坐后的肌肉放松。
但事实上,当你整天以同样的姿势坐着,身体酸痛时,无论做运动还是散步都同样有用。
如果真想靠广播练习来“强身健体”,增强国民体质,运动量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说,指望广播体操强身健体,就像指望太极拳制服歹徒一样不现实。
与气功、太极拳、眼保健操一样,广播体操只是受整体科学素养和设施条件限制的一种锻炼方式。
相比之下,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地方,他们更可能选择更具对抗性的运动。 试想一下,如果有同等大小的球场,美国人可能会用它们来打篮球,巴西人可能会用它们来踢足球。
当体育有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广泛的粉丝,人们自然会趋之若鹜,为之疯狂。
在巴西,即使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愿意踢足球,因为足球在巴西有着成熟的商业体系,即使是普通人也有可预见的上升道路。
中国人更喜欢在同一场地进行广播体操。 一方面,踢足球、打篮球几乎不可能盈利。 没有可预测的上升路径。 最多只能被某些人培养成“小爱好”。
但广播就不一样了。 它很容易上手,不需要任何设备。 最重要的是场面壮观、美丽。 如此高的性价比,即使很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但也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统一的服装、整齐的动作、响亮的口号,并不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强调集体的重要条件。
所以即使第N套广播体操已经过时,它仍会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比如集体舞和社交震动。
▼
-结尾-
文:齐德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oweixiu.cn/html/tiyuwenda/357.html